有一些推理電影的呈現手法是,讓觀眾一開始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(通常是犯罪案件,或是悖於常理的謎團),而隨著主角的境遇和追索(包括合理的發現和突然發生的意外),終於讓觀眾瞭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;而在這樣的情節演進中,主角或者伸張了正義,抑或得到了救贖或自我實現,但也或許什麼都沒改變。
這聽來是否老套且平凡無奇?但若剝除故事的情境設定和支線,劇情的根本結構確實如此,這也是好萊塢慣用的編劇架構。
換句話說,只要在這樣的公式上套上不同的時空背景和主角身份,就是一部推理電影劇本的雛形了;而不同的製片和導演所側重的重點不同,也讓電影增加了不同的風味與藝術深度,例如主角間的友情或愛情、敘事手法的編排、乃至運鏡剪輯、或是對於主角動機行為的刻畫與說服力道等等。
【2013/10/14 15:08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 電影上的偵探何其多,除了前面幾篇介紹的偵探,在茫茫網海裡還是發現了當初被遺漏的名字,這幾位偵探也都各自有其一時的風光,特以此篇補足前面沒介紹到的。
Alex Cross 曾是全球收入最高的作家James Patterson,筆下代表作Alex Cross探長系列曾被改編成三部電影,包括1997年的《
Kiss the Girls》(中譯:桃色追緝令)、2001年的《
Along Came a Spider》(中譯:全面追緝令)以及2012年的《
Alex Cross》(中譯:FBI重裝戒備)。前三部電影的情節與原著的差異頗大,雖然前兩部都是由Morgan Freeman飾演這位FBI探長,但仍招致不少負評。而去年上映的新作由較年輕的黑人男星
Tyler Perry飾演,但還是無法建立這位探長威能的形象。
【2013/06/28 14:57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The Falcon 許多早期歐美推理電影或許因為沒有名氣,但打著懸疑刺激的賣點,而成為B級片片商的屬意,「獵鷹系列」就是1940年代B級片的代表之一,16部系列片長都不過70分鐘上下,而細探這系列的出現和發展,還真讓人驚嘆當年電影的無限創意。
雖然是B級片,但仍然設定了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偵探做為主角。這系列原作者是Michael Arlen,第一部片《
The Gay Falcon》於1941年上映,主角
George Sanders前幾年才以聖徒(saint)系列電影走紅,但卻因為片廠與該系列作者的版權糾紛,轉而改拍風格相似的獵鷹系列。他後來又演了三部系列作,其中1942年的《
The Falcon Takes Over》是「借用」Raymond Chandler的小說《再見,吾愛》(
Farewell, My Lovely),但主角仍是這位名為Gay Lawrence的偵探。
【2013/04/24 15:33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Sam Spade 1941年的《
The Maltese Falcon》(中譯:梟巢喋血戰)不僅是黑色電影的代表,甚至也是討論偵探電影時一定會列出的電影。推理評論家Otto Penzler曾將此片列為史上排名第二的推理電影(僅次於《
The Third Man》),而此片目前(2013年2月)也是IMDB網站排名122名的經典電影。
事實上,這部由
Humphrey Bogart主演的電影並非這部小說的首度翻拍,1931年和1936年已經兩度搬上螢幕;1936年的版本雖然有巨星
Bette Davis和
Warren William(上一期曾介紹他演過Perry Mason和Philo Vance)主演,但評價甚低。1941年版本由
John Huston身兼改編劇本和執導(而且這是他第一部執導的電影!),Humphrey Bogart也靠著此片開始星路大開;此外,之前曾介紹過的,多次飾演偵探Moto先生的
Peter Lorre則在此片飾演反派角色。
也由於Sam Spade這位偵探名氣之響亮,後續也有不少電影以這個角色來惡搞。例如1975年的《
The Black Bird》主角就是他的兒子,其他配角也都有像前作「致敬」的痕跡。而1976年廣為人知的偵探惡搞片《
Murder by Death》(中譯:怪宴)也安排了由
Peter Falk(後來以《神探可倫坡》影集廣為人知)飾演一位名為Sam Diamond的美國偵探;而對橋牌略有瞭解的人自然可以從Spade(黑桃)和Diamond(紅磚)的關係中驚嘆編劇的取名創意!
【2013/02/20 12:01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Perry Mason 若說1933年由Erle Stanley Gardner創造的律師Perry Mason是最有名的法庭推理代表人物應不為過。他總共出現在82本小說,時間橫跨40年,除了電影,包括電視影集、廣播劇、漫畫等皆有之,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。他的第一部改編電影《
The Case of the Howling Dog》登場於1934年,兩年之間的四部都是由
Warren William飾演這位加州律師。1936-37年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又翻拍了兩部,也分別找了另外兩位演員。而這六部改編電影裡,和這位律師搭檔的女主角Della Street也是換了五位女演員,但即便如此,仍難繼續獲得片商青睞繼續投資。
反倒是1957-66年CBS的同名影集才建立了一般觀眾對這個法庭推理劇的印象,而新版主角
Raymond Burr也成了梅森的經典代言人。1985年到Burr過世的1993年間,他又再度復出演了26部電視電影,也讓這位律師無論在小說還是電視改編作品都堪稱長青的經典。
【2012/12/14 14:06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Michael Shayne 這位偵探台灣讀者應該比較陌生,台灣似乎並沒有引進他的作品。他是由筆名Brett Halliday的Davis Dresser於1939年所創的偵探角色;這位作家年幼時傷了一隻眼睛,所以帶著一隻眼罩的造型便是他最大的特色;此外,他還是美國作家協會的發起會員之一。
Michael Shayne的小說多達77部,短篇小說更有300部之多(但後期有些是由其他人代筆),他的風格是在正統推理中帶點胡鬧,所以改編的電影版也沒那麼嚴肅。1940-42年
Lloyd Nolan主演了7部系列作品,有趣的是除了第一部是改編自Brett Halliday的小說外,之後的故事要不是獨立原創,要不就是借用其他作家的故事,1942年《
Time to Kill》甚至改編自冷硬派大師Raymond Chandler的「高窗」(The High Window)。
1946-47年,PRC電影公司接續翻拍了5部Michael Shayne電影,主角換成
Hugh Beaumont,但也沒創造太多的話題。不過Brett Halliday大概沒想到,他1941年以Shayne為主角的小說《
Bodie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》在60多年後會被改編翻拍成一部評價極高的推理犯罪喜劇《
吻兩下打兩槍》(
Kiss Kiss Bang Bang)!
【2012/10/30 11:43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Maigret 多產作家喬治西默農(Georges Simenon)筆下的Maigret探長(大部分人其實忘了探長的全名Jules Maigret),其故事之多(超過100部)、時間之久(1931~1972),足以讓這位偵探成為法國推理文學的代表性角色之一。
根據IMDB網站,第一部Maigret探長是1932年的《
La nuit du carrefour》,導演是後來以《
La grande illusion》(大幻影)和《
La règle du jeu》(遊戲規則)成名的
Jean Renoir。飾演Maigret的是導演的哥哥
Pierre Renoir,而這兩兄弟的老爸則是法國畫家、印象派大師雷諾瓦(Pierre-Auguste Renoir)。
【2012/09/06 11:10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John Shaft 這個活躍於紐約的黑人私家偵探是由Ernest Tidyman所創,於1971年《
Shaft》(曾有中譯片名「黑豹」)中登場,由
Richard Roundtree主演。這片的配樂和主題曲都曾獲獎,且票房不俗,拯救了瀕臨破產的MGM公司,也因此後來連拍了兩部,之後也有影集。該片和之前介紹的《
Cotton Comes to Harlem》一樣,同屬70年代「黑人剝削電影」(blaxploitation film)的代表作。
2000年這個角色被重拍為同名電影《
殺戮戰警》,由
Samuel L. Jackson主演。在這片中,John Shaft變成紐約警探,而當年的Richard Roundtree則以他的叔叔的身份現身,但這片已經沒什麼推理味,走的是動作路線;值得一提的是,這片的反派是近年來熱到不行的蝙蝠俠
Christian Bale!
【2012/07/23 17:33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Hercule Poirot 阿嘉莎‧克莉絲蒂筆下的白羅應無須多做介紹,他於1931年大螢幕初登場是改編自《羅傑艾克洛命案》的電影,由
Austin Trevor飾演,但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的白羅卻與小說形象大不相同,不僅又高又帥,連招牌的鬍子也沒有,Trevor自己曾說,會找他來演大概是因為他的法國口音。
30年後,才有第二部白羅的電影《
The Alphabet Murders》,改編自《ABC謀殺案》,由
Tony Randall飾演。有趣的是,除了Austin Trevor客串一角外,Margaret Rutherford也以瑪波小姐的身份露臉。
【2012/06/25 15:18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細風Craig Kennedy 認識這位誕生於1910柯夢波丹(
Cosmopolitan)雜誌的偵探的讀者可能不多,不只是因為他年代久遠,且他的形象和設定近似福爾摩斯和宋戴克(Dr. Thorndyke.),皆標榜科學法辦案,故被後者的名氣所蓋過。
這位偵探雖然只是曇花一現,但1914到1915年三部皆由
Arnold Daly主演的電影卻是默片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偵探。這三部片的男女主角都是Arnold Daly和
Pearl White,而Pearl White在1914年所主演的《
The Perils of Pauline》讓她在當時贏得了廣大歡迎,而該片最讓人稱道的就是運用了「懸疑伏筆」(cliffhanger)的手法,讓嬌弱的女主角身陷危險時剛好結束一個單元,吸引觀眾繼續往下看。
Pearl White和Arnold Daly於同年年底演出的《
The Exploits of Elaine》就延續搭上了這樣的手法,而這樣的手法後來也被廣用於電影和電視影集中,作為預告續集的伏筆。
【2012/05/23 12:07】
細風專欄 |
回應(0)
|

獨步的出版主張是好看的小說: 所有讓人捨不得一口氣看完,以及沒一口氣看完根本無法闔上書本的作品。 在推理小說這龐大的迷宮中,我們期望因為獨步的加入, 能讓讀者享受迷路的樂趣,以及看到出口時恍然大悟的暢快。
Copyright © 2006-2012 APEX PRESS. All Rights Reserved.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