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林斯諺
推理小說是最彰顯「批判性思考」的文類,我以為,讀者在歷經推理的洗禮後,對於自己懷疑、批判的獨立思考能力應當有所裨益才是。既然如此,有一些基本的謬誤是不該犯的。底下要談的四種謬誤,在閱讀推理小說之外的脈絡也很常見,但此處將放在推理的脈絡下談論。作為一名有素養的推理小說讀者,應當避免如此未經深思熟慮的言行。
【2011/11/21 14:35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3)
|

文/林斯諺
7.化裝舞會。女明星鳳千代子的三任丈夫接連離奇死亡,金田一耕助介入調查,在眾多謊言背後究竟如何尋找真相?
這是一部相當特異的作品,沒有標準的溝式詭譎氛圍(封閉山村、殘酷殺人、古老家族),改以平實、寫實的手法處理故事。情節涉及大量的人際關係,更聚焦在角色刻畫與人性描寫,以「化裝舞會」暗喻人間百態,風格雖有所不同,推理成分卻一點也不少,真相震撼度仍相當傑出,是相當扎實的「寫實型」本格推理。
【2011/09/27 12:11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6)
|

文/林斯諺
溝正史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推理大師,不過台灣讀者對於其筆下的偵探可能比較耳熟能詳。溝氏是日本三大名探之一金田一耕助的創造者(另兩名是江戶川亂步的明智小五郎,以及高木彬光的神津恭介)。暢銷漫畫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」主角──金田一一,便是被設定成金田一耕助的孫子,很可能是因為商業噱頭的緣故(據聞溝的家屬還因此提出抗議)。金田一漫畫固然精彩,但據筆者經驗,多數閱讀金田一漫畫的讀者對於金田一耕助都是只聞其名,而未讀過原作小說,這是相當可惜的事。本文希望簡短介紹金田一耕助系列已中譯的一些經典作品,來導引有興趣閱讀溝小說卻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。
金田一耕助系列作品計有長篇二十六部,短篇五十部,外加七部寫給青少年看的小說。要從這浩瀚書海中挑選作品,最方便的導覽便是溝本人所自選的十大作品排行榜,這是作者本人依照自己的滿意度所挑選出來的,依照排名順序簡單介紹如下。
【2011/07/13 11:52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5)
|

文/林斯諺
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,有一次母親陪同我到圖書館借書,恰好巧遇母親的一位女性朋友,對方看到我借了一本推理小說,便用非常擔憂而且告誡的口吻告訴我媽說:「小孩子不應該看推理小說,裡面都是跟殺人有關的,會有不好的影響。」還有一次,我在書店看到一名學生興沖沖地拿起約翰‧狄克森‧卡爾的《連續自殺事件》,他的母親立刻皺起眉頭:「你怎麼老是喜歡看這種殺人小說?」此後在我的人生中陸陸續續也會碰到類似的家長,讓我意識到其實台灣社會中還有不少人對推理小說有著不少迷思。在本文中,我想一一來破除這些迷思。
【2011/03/29 13:56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林斯諺
從1841年到今天,推理小說已擁有170年的歷史。在這段不算短的歷程中,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和廣受歡迎的書寫題材。拿各種常見的本格派詭計來比較,可發現最常被作家所採用的,大概要算是密室推理了。所謂密室殺人,指的就是案發現場處於密閉的狀態下〈通常是門窗由內反鎖〉,被害者屍於內,卻不見兇手蹤影的離奇詭譎之案。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謎團,吸引了一大票來自各國的作家,使他們紛紛投入了密室推理的創作行列。每一個推理小說作家,一生中至少都寫過一本密室傑作(這是國內推理傳教士宏志先生說過的名言)﹔最後甚至還形成了以約翰‧狄克森‧卡爾〈John Dickson Carr〉為主的密室派小說,卡爾也因此被人譽為「密室之王」。經過這麼多人創意火花的革新,密室推理也從原本的基本定義衍生出了許多新支線﹔它們在概念上仍是密室,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罷了。如:雙重密室〈《高層的死角》by森村誠一〉、消失的足跡〈《鐵籠問題》by約翰‧狄克森‧卡爾〉、凶器於密室中消失〈《美國槍的秘密》by艾勒里‧昆恩〉……等等不勝枚舉,可說是換湯不換料,但對讀者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。於是探究「為什麼會這樣」和「如何辦到」(howdunit)便成為閱讀密室推理小說最大的樂趣。
【2011/01/24 14:37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林斯諺
一篇好的推理小說必須擁有哪些要件呢?各家看法不一,對我自己而言,也曾經在不同階段累積出了不同的看法。今天要談的,是我早期的想法。
要去衡量一部推理小說(不論長短篇)是否是好的作品,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下去檢視,如果這五要素皆具備,而且每一要素都表現良好,那便是好的作品。換句話說,好的推理小說必須這五要素皆備,而且各項要素值的表現要高。這五項指標,我稱之為「推理小說的黃金五要素」。底下,將針對這五要素一一介紹,並簡略闡述要怎麼表現,才算是達到較高的要素值。
【2010/11/29 14:13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林斯諺
記得以前聽過作家陳幸女士的一場演講,主題是談寫作,她說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,大抵是:「我身邊有許多人寫得都比我好,只是他們沒有來寫。」打個比方,也許宮部美辛、東野圭吾很會寫小說,但每天幫你收垃圾的清潔隊員可能一出手就比他們強。這樣說可一點也不誇張,江戶川亂步曾經賣過蕎麥麵,假設他後來沒有從事文學創作,去買他麵的客人能想得到老闆是這麼一位潛在的大文豪嗎?
【2010/10/29 13:40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林斯諺
推理小說在先進國家是主流文學的象徵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有機會在機場逛免稅商店的人,可以觀察到那裡擺放的書籍都是國際暢銷書,而這些書半數都是犯罪、推理小說(mystery fiction或crime fiction)。這種景象在台灣看不太到,在台灣,閱讀推理小說似乎尚未成為主流,更遑論台灣本土的作品成為主流文學。
英國推理史家海克拉夫在1941年出版的《享樂謀殺》(Murder for Pleasure)中提過,為何推理小說只在英、美、法三個國家發展(當時日本推理小說仍在萌芽階段),其理由是「民主政治是推理小說的成長土壤」,這話不假,仔細觀察世界各國的推理文學發展,的確如此。而回過頭來看台灣自己的推理小說發展,現在處於正在起步的階段,是一個仍需要許多人來投入寫作的階段。
【2010/09/22 09:00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林斯諺
19. 傳奇天才型的推理作家──雷克斯‧史陶特(Rex Stout, 1886-1975)
史陶特是推理小說史上另一個質量俱精的重量級大師,他生於美國印地安那,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智力,是名符其實的天才兒童(child prodigy)。他不但在五歲就看完聖經,而且數學能力又極度優異,後來他也把這種才智應用在推理寫作上。
1916年,史陶特的哥哥尋求他的協助,要設計一種銀行系統[註一] ,史陶特靠著他設計的系統賺進了大筆財富,因此而到歐洲去旅行,也累積了他往後的寫作素材。
【2010/08/23 14:41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林斯諺
16. 英國文壇巨擘──G.. K. 卻斯特頓(G. K. Chesterton, 1874-1936)
文學的世界常可見一些全才式的怪傑,什麼都能寫,什麼都寫得好,這其中的佼佼者非卻斯特頓莫屬,他的領域涉及新聞學、傳記作品、小說、論文、哲學、神學、詩、劇作等,其中很重要的部份是他關於宗教的著述以及推理小說的創作。
卻斯特頓在政治上屬於保守傳統派,他眷戀維多利亞時代,而反對他那時代激進的社會主義者,如蕭伯納(George Bernard Shaw)[註一] 。他對現代化事物也持嫌惡的態度,在他最著名的推理小說布朗神父(Father Brown)探案的第一篇〈藍色十字架〉(The Blue Cross)就隱隱約約表達出對現代公寓住宅的蔑視。
【2010/08/02 11:56】
林斯諺專欄 |
回應(0)
|

獨步的出版主張是好看的小說: 所有讓人捨不得一口氣看完,以及沒一口氣看完根本無法闔上書本的作品。 在推理小說這龐大的迷宮中,我們期望因為獨步的加入, 能讓讀者享受迷路的樂趣,以及看到出口時恍然大悟的暢快。
Copyright © 2006-2012 APEX PRESS. All Rights Reserved.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