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臥斧 先前俺曾藉著在【WNM】這專欄發聲的機會,談了幾回短篇小說。
【
100317:迪佛、泡坂、江戶川】這篇顧名思義,聊的是傑佛瑞‧迪佛(Jeffery Deaver)、泡坂妻夫及日系推理祖師爺江戶川亂步;而【
090318:從《拿破崙狂》略聊短篇】講的,則是短篇大師阿刀田高的《拿破崙狂》。這幾位作者的短篇各有過人之處,文中提及的幾本短篇集除了充份反應出他們的創作個性之外,讀來也都趣味十足。
今回要聊的,也是本短篇集子。
這本集子收錄的短篇一樣精采,但讀完之後獲得的心得樂趣,與上述幾本截然不同;倘若仔細推敲,還會發覺:不但這本書中所收錄的短篇,每篇當中的設定都與故事主題有著精準的對應,連各個短篇切入角度,都經過全面的考慮及選擇。
這本短篇,是山秀夫的作品《窮追不捨》。
【2011/02/16 15:08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臥斧
《福爾摩斯(Sherlock Holmes)》系列作品中,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。
這個原名〈The Adventure of the Devil's Foot〉的短篇,當年讀的中譯版本將之譯為〈魔鬼之足〉;故事從一位地方鄉紳與牧師聯袂拜訪福爾摩斯談起,提及鄉紳到村中拜訪自己家人的隔日重返,赫然發現妹妹身亡,兩個兄弟發狂。鄉紳驚駭莫名,認為這起事件與魔鬼有關。
在這個故事裡,福爾摩斯依舊發揮他一貫縝密的觀察及推理能力,成功地指出真兇身份;但雖然如此,他仍有一事無法確認。
這件事情,就是「動機」。
【2011/01/19 13:54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臥斧
在伊坂幸太郎的作品當中,比較明顯討論到政治體制及國家機器的,有《魔王》、《Golden Slumbers─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》,以及《摩登時代》三本;其中《魔王》的成書時間較早,幾年後伊坂創作《Golden Slumbers》的同時,也在漫畫週刊上進行《摩登時代》的連載,兩書可視為同時創作的作品。
【2010/12/15 09:00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13)
|

文/臥斧
最初聽聞《告白》一書將要改編成電影時,腦袋裡閃過如下三個想法:
一、這部電影應該不會太差:因為《告白》的故事本身情節並不複雜,照原著拍攝理應不會有太多麻煩;二、這部電影也可能不會太好:因為《告白》原著裡讓每個章節出場角色以第一人稱觀點敘事的方法,除了可以推進情節之外、最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窺見角色內裡,但這種獨白方式不大適合在電影當中大量使用,是故,在電影版中,故事的情節可能會被保留,內裡卻不免被簡化──但如果這麼拍,就可能顯得平板膚淺。
【2010/11/17 13:48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9)
|

文/臥斧
曾聽得如此一說:嗜讀推理小說的讀者,大多都有比較高的道標準。
倘若不是推理讀者,讀到這句不免噗嗤一聲,認為這是推理讀者在自抬身價;又或許不免在心裡嘀咕:什麼比較高的道標準?搞不好只是對殺戮行為和怪異屍體有特殊愛好而已吧?
【2010/10/20 11:01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2)
|

文/臥斧
主題公園裡,戰隊成員正在臺上演出打擊魔王的戲碼。
舞臺外有不少人來來往往,不過他們到訪的主要目的,並不是戰隊表演,而是接著便要出場的歌唱團體「CHAM」。這個由三位美麗少女組成的偶像團體能歌善舞,但粉絲之間傳說,在這場演唱會之後,這個團體即將解散;大家三三兩兩談論著,有人發現先前在別場演唱會裡搗亂的幾個滋事份子這回也出現了,不知又要惹出什麼事來。與此同時,正在後臺準備的三人與工作人員,如往常上臺前一樣經歷著小小的混亂;上場時間已到,幕簾拉起。
《Perfect Blue》,故事開始。
【2010/09/15 14:40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4)
|

文/臥斧
俺很喜歡冷硬派的推理故事;但一直以來,對於標榜著「日系冷硬派」的故事,卻常覺得有點閱讀障礙。
當然,可能是俺的閱讀經驗不夠,所以沒讀出這些作品箇中真味;或者,可能是翻譯者雖然忠實正確地把日文轉譯成中文,卻沒法子順當地表現出冷硬派該有的語調以及節奏;又或者,可能是俺自己的閱讀品味壓根兒就有問題?
仔細想想,俺對這款作品的閱讀障礙,大約來自兩點;而這兩點又正好是俺認為的冷硬派故事特色所在。
【2010/08/18 14:25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4)
|

文/臥斧
俺對道尾秀介作品的感覺,一直有點複雜。
道尾說故事的方式十分純熟,節奏掌握明快,該要留點懸疑味道讓讀者緊追不放的時候,他會技巧地把讀者胃口吊得老高,該要在緊繃時候讓讀者喘口大氣的時候,他也會讓角色想到或講出搞笑輕鬆的對白;情節豐富流暢、詭計精準套疊,以大眾小說而言,都算得上是佳作。
但之所以會感覺複雜,就在於這些佳作裡頭,老是還少了點什麼。
【2010/07/21 10:59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2)
|

文/臥斧
從某個角度來說,「推理小說」或許算是種「破壞邏輯」的故事。
這麼說當然有點冒大不韙──大家都知道,「推理小說」,尤其是以詭計機關等等謎題設計為重點的古典及本格推理,「建立邏輯」是故事裡在解謎時最重要的過程──將看似無關的線索串連成為清楚的脈絡、解釋故事裡的密室如何布置、不在場證明如何形成,如此這般揭露故事的謎底、公布兇手的身分──這樣的故事,應該是邏輯的建立者才對呀。
問題是:如果箇中邏輯如此明白,為啥一開始吾等讀者會完全一頭霧水、不知事件究竟如何發生?
【2010/06/16 10:00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0)
|

文/臥斧
詢問看過電影版《重力小丑》的朋友,反應不一。
有的朋友十分滿意:電影的起始和結尾畫面拍得十分漂亮,向原著致意的味道也很明顯,泉水和春這兩個主要角色的選角十分合適,故事當中的溫暖感覺也在影像裡準確地傳達出來;但也有的朋友不怎麼滿意:部分配角被弱化得幾乎可以刪掉,解謎的部分太過簡略,某些角色的犯罪動機也有說服力不足的問題。
朋友們有些已經讀過原著,觀影感想自然與先前對原著的印象有關,有些並未讀過這本伊坂幸太郎的作品,心得直接來自影像連綴而成的故事;但問了一輪,發現朋友們對電影滿意與否的主因,並不在有否讀過原著,而在對故事主題的認知不同。
【2010/05/19 09:44】
臥斧專欄 |
回應(6)
|

獨步的出版主張是好看的小說: 所有讓人捨不得一口氣看完,以及沒一口氣看完根本無法闔上書本的作品。 在推理小說這龐大的迷宮中,我們期望因為獨步的加入, 能讓讀者享受迷路的樂趣,以及看到出口時恍然大悟的暢快。
Copyright © 2006-2012 APEX PRESS. All Rights Reserved.
|
|